999策略手机论坛网页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10-27   浏览次数:129















院〔201682






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


省教育厅:

安徽省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认真贯彻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20163号)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636号)文件精神,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转发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皖教督函201660号)和《安徽省教育厅关于报送2016年职业院校评估自评报告的通知》(皖教秘高2016138号)要求,围绕高等职业院校五个方面的评估内容,师生积极参与,各部门通力合作,在指定网站完成了数据信息填报工作,对涉及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20项指标进行了科学分析,认真地开展了网上自评工作。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办学基础能力

(一)基本情况

999策略手机论坛网页是经安徽省政府批准设置、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前身为1981年成立的安徽省直机关业余大学,1988年更名为安徽省直职工大学,2003年转制成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行政隶属中共安徽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业务受安徽省教育厅领导。

学院坐落于合肥市新站区淮海大道300号,另设有南校区,位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耕云路158号,负责“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校园总面积663亩。图书馆藏书69.69万册。现有教职工500余人,在校学生9000多人。

学院办学条件日臻完善,办学质量逐步提高,建有图文信息中心综合大楼、学术会议报告厅、多功能活动中心、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创业实训孵化基地,建有覆盖整个校园的千兆主干网络,拥有实验实训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和体育运动设施,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本满足学院教学、实训、文体活动的需要。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增加数量,适度规模;调整结构,适应市场;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专业建设思路,依托“双元培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了近万人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经费情况

学院积极筹措办学经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学杂费等事业收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015年投入为7964万元,事业收入2390万元;2014年事业收入3136万元,事业收2013年事业收入2998万元。同时学院也不断增加教学投入,2015年增长到 564.22 万元。

(三)教学保障情况

学院在实验实训教学、图书馆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为教学与改革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投入逐年增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从2013年的2478  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2596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为3029元,2013年至2015年,生均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始终维持在11平方米。近年来,新校区正在积极推进建设,生均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和行政办公用房面积大幅提升,达到办学标准。

(四)信息化建设情况

学院根据“十二五”和“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统筹部署,始终将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每年预算有专项经费推进各类信息化建设和改造工程。目前接入互联网出口宽带300Mbps,主干网带宽达到万兆,网络信息点数2832个,数字资源总量2165GB。建有千兆主干网络,网络多媒体教室94台,教学用计算机1227台,达到了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11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建有24门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部分专业应用虚拟实训软件教学。构建了校园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学校行政办公、教务教学、招生就业、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网络课程及教学系统、校园门户系统、网络及信息安全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等全方位信息化管理。

二、“双师”队伍建设

(一)师资队伍建设总体情况

学院高度重视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将“人才强校”作为学院发展的重要战略,紧紧围绕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以培养引进为主导,以外聘教师队伍为辅助,以“双师素质”建设为核心,以师德师风建设为灵魂,整合学院与区域行业、企业人力资源,打造了一支高素质专兼职师资队伍,为全方位推进学院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学院2015年统计时有教职工457人,专任教师362人,专业教师302人,生师比为1:17.36,双师素质教师154人、占专任教师42.5%。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70人、占专任教师21.34%,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208人、占专任教师69.80%。学校积极建设和完善兼职教师队伍,2015学年授课企业兼职和校外兼课教师120余人,企业兼职教师在教学环节承担的教务任务为11441学时,共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89.7万元。

(二)专任教师的培养情况

学院始终将教师的专业技术培训放在首要位置,积极与企业、院校合作,年均投入30万元作为教师培训的专项经费,年均培训教师70余人次。培养了一批省级优秀教师、省级专业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坛新秀以及专兼结合的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三)“双师”队伍建设保障体系

以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为重点,提升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学院高度重视专任教师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和实训、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制定《999策略手机论坛网页双师素质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999策略手机论坛网页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暂行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实践教学管理,鼓励支持专任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企业顶岗实习锻炼,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操作技能。

(四)外聘教师管理机制

为整合区域人才资源,服务人才培养工作,学院制定了《999策略手机论坛网页外聘(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从合作企业和社会行业中选聘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补充教师队伍。外聘教师除了承担了专业实践课程的讲授和学生实训的指导工作外,还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开发、青年教师技能培训指导、校企合作课程与教材的开发等工作,把行业、企业和工作一线的先进理念、实际管理经验、就业岗位操作实践带进课堂带进学院,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丰富实训实践内容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强化了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

三、专业人才培养

(一)专业设置总体情况

2015年,学院设有管理系、城市设计系、经济系、国际商务系、信息工程系、公共教学部等教学机构,开设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建设工程监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与工艺、老年服务与管理、护理、电子商务、国际邮轮乘务管理、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35个专业。建成会计电算化、旅游管理、物业管理、电子商务、商务英语、物流管理和社区管理与服务7个省级特色专业,服装设计、园林技术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5个院级特色专业。

(二)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实践性强和有基础的专业与企业开展深度融合,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在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工作室制、现代学徒制等教学方法改革也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引入企业项目、技术、人员、制度等进入教学课堂,在“国际邮轮乘务管理”、“市场营销”、“服装设计”“老年服务与管理”等多个专业开展试点,开设了多门生产性教学课程。

学院深化专业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机制,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共建实践基地,共同制定评价标准,保证了专业教育的需要,同时突出和强调了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各专业通过开设形式多样且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内容,确保了实践教学时数占总学时比例都在50%以上。

(三)实践教学与基地建设

根据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学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并提出紧密围绕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和管理的要求。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条件的配套和完善,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课程标准,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规范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创新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方式,实践教学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学院共建有长期合作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80多个,2015年使用了74个,校内实验实训室42个,实践教学工位数852个,生均10%;校外实习共接收学院学生3490人次,接受顶岗实习学生2002人,企业录用顶岗实习毕业生比例达67%

四、学生发展

(一)在校生总体情况

止到20156月底,学院共有在校生8698人,其中大专学历在校生8585人,各专业点学生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1 2015年大专学历各专业在校学生分布情况一览表

序号

所属

系部

年级(专业)

在校生数(人)

合计

三年级

二年级

一年级

1

基础部

文秘

277

132

69

76

2

国际商务系

应用英语

110

36

37

37

3

旅游英语

57

19

38


4

商务英语

374

142

131

101

5

商务日语

97

42

29

26

6

电子商务

582

161

184

237

7

经济系

经济管理

357

140

113

104

8

会电

1227

313

385

529

9

市场营销

398

135

136

127

10

保险实务

135

58

55

22

11

连锁经营管理

271

76

81

114

12

房地产经营与估计

164


66

98

13

信息工程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

238

74

76

88

14

计算机网络技术

399

139

123

137

15

应用电子技术

265

105

82

78

16

数字媒体技术

143

51

51

41

17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

147

48

48

51

18

信息安全技术

137

48

55

34

19

电子工艺与管理

80


44

36

20

城市设计系

装潢艺术设计

195

72

53

70

21

服装设计

110

27

41

42

22

广告设计与制作

169

60

39

70

23

园林技术

238

75

93

70

24

服装营销与管理

193

60

71

62

25

服装工艺技术

118

43

42

33

26

城市园林

164

51

48

65

27

都市园艺

94


44

50

28

管理系

旅游管理

525

196

136

193

29

物流管理

545

153

217

175

30

人力资源管理

429

133

144

152

31

社区管理

109

46

43

20

32

物业管理

238

105

89

44

合计


8585

2740

2863

2982

(二)招生情况

2013年学院招生计划数为3426人,实际录取3356人,实际录取率为100%,实际报到人数2762人,新生报到率为 82.3%2014年学院招生计划数为3350人,实际录取3350人,实际录取率为100%,实际报到人数2982人,新生报到率为89%2015年学院招生计划数为3700人,实际录取3700人,实际录取率为100%,实际报到人数3337人,新生报到率为90.20%,数据显示,招生录取率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院积极响应省教育厅号召,主动探索高等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参加自主招生试点,并持续加大力度2014年开始参加自主招生试点,招生规模由最初的5个专业200人,发展为2015年的20个专业700人左右。自主招生开展以来,学院积极开展自主招生宣传、考试、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探索,坚持标准、规范操作、阳光招生、公平公正,零投诉、零失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技能证书获得情况

全面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学院大力推行“双证”教育,制定了《999策略手机论坛网页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办法》,把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核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技能鉴定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之中,实现专业学历教育与行业准入资格的一体化,做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考证考级,目前有18个鉴定工种,覆盖专业面80%2015年毕业生获得国家颁发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获数为1828个,获得企业行业颁发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数为533个,2015年毕业生获取“双证书”的比例达到 85%。推行“双证书”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拓展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四)毕业生就业情况

学院就业工作制度不断完善,就业措施得力,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年终就业率不断提高,近几年年终就业率均在90%以上。2015年,学院共有2151名毕业生,分布于五系一部29个专业初次就业率是89.9%,最终就业率达到98.18%,就业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2015年毕业生就业地域主要集中在安徽省和长三角地区。经统计,就业面向区域主要为安徽省(占42.67%)、长三角(占35%)、珠三角和津京地区12%、其他10%。针对2015届毕业生就业状况,面向全体毕业生发放了《999策略手机论坛网页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表(毕业生卷)》和向30%用人单位发放了《999策略手机论坛网页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表(企业卷)》的调查表,收回有效问卷86%79%根据调查问卷,就业各专业对口率达到70%以上,毕业生对就业状况满意度和学院就业工作满意度达到了90%,用人单位满意度71.9%,一般满意度26.1%

学院就业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和社会的赞誉,新安晚报、江苏广电集团、安徽商报、新安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广泛的报道。

五、社会服务能力

(一)社会服务总体情况

为主动服务文化产业发展及转型升级需要,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学院利用教学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社会培训、职业资格鉴定和技术服务工作,每年为行业及区域企事业单位开展的岗位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工作。2015年,学院选派一名团干部到淮南地方政府部门挂职,近十名教师到区域企业挂职锻炼,多名教师被当地行业协会、大中型企业评为专家,近百名教师参与区域企业的技术服务和业务培训工作。

(二)为当地企业提供的培训和服务情况

学院致力于培养服务地方城市发展和现代服务业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依托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开展计算机操作员、办公自动化和花卉工等11个工种的初、中、高、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每年5月、11月组织11个工种的全国(省)职业技能统一鉴定考试工作,共计38000人次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开展社会继续教育业务,省人社厅批准我院为“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授权对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绿色物流等13类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继续教育,五年培训3500多人次。利用学院资源,承接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建造师等社会各类考试的服务工作,参试人员达到6900人次。学院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的理念,始终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作为办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2013-2015年期间,学院帮助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和技术攻关服务十余项,安排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参与生产管理,通过服务行业企业的发展,赢得了企业的好评,也赢得了企业的支持,相关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实训等方面也都给予了学院极大的帮助,实现了合作发展、互惠共赢的良好局面。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的指标数据分析,我院在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五个方面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自查自评,我院对三大数据表涉及的20项指标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总结,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学校工作和事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影响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新校区建设尚未全部完成,配套设施、校园绿化不完善,教学楼、实训楼、体育馆、档案馆、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等教育教学设施需要进一步改善,资源未能有效整合;校园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校中厂”、“厂中校”等模式的实习实训基地,还没形成;“校企一体化”实习教学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2、“双师型”教师相对不足,影响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建设。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较少,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的积极性不够高,双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学团队中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数量以及承担的课时比例偏低,双师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以及兼职教师聘任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工作推进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够。

3、专业改革与建设相对薄弱,影响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专业设置涉及12个专业大类,专业数较多(41个),结构不尽合理(2015年招生专业35个、报到数少于30人的专业6个、多于100人的专业15个),专业相对分散,缺乏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部分专业面临招生难问题,专业建设质量有待提高,专业建设投入力度还需加大。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专业特色不够鲜明,优势专业群较少,专业调整优化以及综合改革与建设的力度不够,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4校企合作相对松散,影响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工作的开展力度不够,紧密型、深层次、全方位合作的企业不多。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形成。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够完善,校企合作的考核、激励制度不健全,推进校企合作的主动性不强。缺少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企业积极性不高。

5、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弱,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学院依托基地开展了技能培训的认证工作,教师队伍中来自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较少,多数教师缺乏工作岗位实际操作技能经验,能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培训的教师少。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社会工作虽有开展,但仍停留在表面上,服务于社会在广度和深度上做的不够。教师的科研成果大多表现在论文发表,教材编写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成果的研究为了职称晋升,成果有数量,大多数成果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七、整改措施

(一)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立足于对现有两个校区的合理改造、优化和拓展,逐步完善两个校区功能。完成学生公寓、后勤综合服务中心、实训楼、体育馆等项目建设,加强水电网改造、校园文化设施、校园绿化等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学院办学条件。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按照建筑节能规范加大新建和改建项目节能建设,强化节能减排。

2、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现有实验实训中心的基础上,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按照学院专业发展规划,整合架构,优化资源,做好实验实训室管理。建立校中厂,开展生产性实训,主动服务企业发展,通过面向企业提供“订单式”培养、技能培训、技能服务等途径,进一步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扩大合作范围,丰富合作形式,提高合作质量,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共建双赢的长效机制。

3、发挥图书馆的功能作用。立足现有条件,调整发展思路,以读者为中心,以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重点,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加大投入,增加纸质图书数量,改善馆藏结构。适应未来图书馆数字化发展要求,加大对电子文献的采集力度,做好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工作。保障中国知网数据库每年及时更新与维护,提高读者的文献信息检索能力,进一步发挥图书馆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图书馆管理体制,全面提高文献资源保障能力和使用效益。

4、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和水平。加强基础网络建设,实现网络有线、无线合一的校园全覆盖。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教学资源库。推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拓展校园“一卡通”服务功能,加强学院安全信息化系统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二)注重专兼结合,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人才引进质量,配齐配好专兼职教师队伍。探索推进专业“双带头人”制度,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专业教师。完善教师“双师”素质认定机制,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搭建教师专业实践技能提升平台,与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教师实践锻炼基地,形成长期师资培养合作关系。通过国培、省培、网培等方式多措并举,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培训,促进教师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完善专业带头人选拔培养制度,开展不同层次专业带头人的选拔、考评工作,建立起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主的骨干教师队伍。

2、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鼓励支持各系部结合专业建设需要和专业特点,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以团队示范作用,带到青年教师能力的培养,建立帮扶政策,使青年教师在学院教科研工作中的作用得到提升。进一步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有关制度。一是结合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评优评奖以及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等工作,对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提出明确要求,加大考核力度;二是将进入企业学习、实践作为我校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形式,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三是提高到企业顶岗实践教师的津贴标准,激励教师主动、定期到企业一线;四是将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担任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以及和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科技研发等工作有机结合,提高相关工作的综合效益。

3、加强对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考核。采用引进和引智并举的方法,加强兼职教师的聘任与管理,密切与行业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建立更为广泛的兼职教师库,切实增加各专业特别是省级以上重点建设专业兼职教师数及承担课时的比例,提高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质量。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提高兼职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围绕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和人才互聘互用。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加强校企合作,建立行业、企业、学院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着重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以重点专业为试点,创新并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形式,并逐步推广到其它专业。

2、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并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的内容融入到职业课程模块之中。大力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采取分类指导的方针,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分别实施案例、仿真、模拟、项目化、讨论、角色扮演、“工作室”等教学方法改革,推进分类招生条件下的分类教学。鼓励教师按照实践教学的要求,推行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多样教学形式。鼓励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学现代化。

3强化职业技能大赛管理。完善职业技能大赛管理办法,逐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构建学院、省级、国家级三级职业技能竞赛机制,每年举办一次广泛覆盖学院专业的院级职业技能大赛,并逐级遴选优胜者参加高级别的技能竞赛。通过技能大赛促进学院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改革方面更加注重实用性,在教材建设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改变传统的学科型教学观念,实现课堂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通过竞赛的项目及要求,促进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需要、职业资格鉴定考核等内容接轨。

4、加强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完善由学院、学生、教师、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与社会相关部门等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改革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方法,探索实施学分制管理,开展学分互认,构建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提升内涵建设

1、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加强市场调研、论证和建设管理,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学院办学优势条件,强化资源配置管理,科学开设新专业。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业体系。

2、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品质。贯彻专业“主导性、前瞻性、集群性”的建设思路,围绕区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打造专业群,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停招、停办招生形势不好、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限制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不紧密的专业招生计划,优化发展、重点加强专业群建设,提高专业建设效率与质量。稳步推进院系两级管理,加快二级学院建设,形成活力迸发、机制灵活的办学体系。

3打造专业特色品牌,建立专业发展竞争机制。根据学院办学定位,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增强品牌意识,建设一批重点特色专业。在专业建设与发展上,树品牌求效益,以实现专业建设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对于列入特色品牌建设项目的专业,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在经费上给予投入,突出专业的内涵建设。建立重点特色专业检查评估、动态管理、滚动建设、末位淘汰的竞争机制。以特色品牌专业建设,带动全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五)强化服务社会意识,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1、开展技能培训和成人教育。发挥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的传统优势,及时调整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计划。调整专业结构,不断增设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专业,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服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搭建培训服务信息平台,面向行业企业和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支持企业在岗人员技能提升。

2、提供多样化社会服务。在立足人才培养的前提下,拓展社会服务内容,如技术服务、生产研发、项目论证、营销策划、市场调研等。坚持地方性,立足新站区,发挥学院资源优势,加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面向社会建立开放式、交互性、适应网络发展的信息化资源库。积极开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对口交流。加强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联系,推进学院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创造条件。

3、提高教师服务能力。教师是提升学院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主体,整合学院资源,构建以“专业为依托,学院为纽带,企业为对象”的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平台,引导教师从企业寻求课题,以解决企业生产、服务、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来开展研究工作,把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不满足于论文和著作,要承认技术推广、技术应用和技术革新的学术价值和经济效益,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为提高学院的服务能力夯实基础。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工作推进机制,以提高工作质量、提升服务水平为导向,定期研究解决学院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工作指导。各部门、系部结合实际情况,按照学院确立的方向、思路和原则,做好各项工作。

(二)落实工作责任

要根据学院十三五规划内容,分解工作任务,制定相应的子规划和实施方案,把规划确定的任务目标分解到每年的工作计划中,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各部门、各系部要强化责任,落实工作分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各自工作进程适应学院发展需要,确保学院各项事业扎实推进。

(三)健全经费保障

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提高预算执行效率。根据总体规划和目标任务,坚持开源节流,合理配置资源和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障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四)强化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对规划实施监测评估,跟踪检查规划情况实施发展方向、阶段性目标落实情况,对强制性指标内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把规划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


999策略手机论坛网页

20161028

























报:省教育厅

999策略手机论坛网页办公室       20161028日印发



-23-